教育治疗:主要目标是教会他们一些有用的社会技能,如生活处理能力,与人交往的方式和技巧,与周围环境协调的能力等。这里主要涉及到的是社会教育环境。当一个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后,即使他(她)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但如果被排斥在学校之外,获得良性发展的前景依然是渺茫的。这就需要患儿所在社区的幼儿园、小学具备接纳孤独症儿童的意识及师资基础,使患儿生活在一个有助、愉快的气氛中。行为治疗:主要是促进孤独症儿童的社会化和语言发展,尽可能排除患儿的病态行为,如刻板、自伤、侵犯性。一般采用在高度结构化的环境中进行特殊行为矫正。由于患儿的缺陷及其家庭环境的个性差异较大,因此,治疗方案应个别化,移植到家里或其他场合。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发育,不宜长期住院,以家庭为基地,通过训练父母,取得家庭成员的密切合作,以达到行为治疗的最佳效果。 药物治疗:目前药物治疗还无法改变孤独症的病程,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症状。使用的药物主要有抗精神病药物的中枢神经兴奋剂、抑郁制剂、维生素等。
对于孤独症儿童的治疗,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由于国内对孤独症认识较晚,国外很早开展的早期干预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早期干预是一种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教育措施,能使6岁以前发现的孤独症儿童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使其智力、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部分儿童可在学前期进入正常学校学习。
早期干预的主要范围是儿童的五大行为领域。在运动方面,包括大运动和精细动作,如双脚同时跳、拍球、串球等,可促进大脑的发育,增强儿童的手眼协调性。在语言方面,包括语言理解、发音和表达。在认知方面,包括视觉认知,如辨别颜色;听觉认知,如辨别声音;触觉认知,如感受冷热;对数的理解。在生活自理方面,包括训练他们洗脸、刷牙、穿衣等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在社会交际方面,鼓励他们参与集体活动,集体游戏,纠正与他人交往中不恰当的表达方式:如吐口水、怪叫等;进行社会交往的培养,使其与外界沟通,回归社会。
感觉统合训练法:
一、什麽是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是指个体将人体各器官输入各种感觉信息(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在大脑中枢神经中进行有效组合,作出反应并在神经机能的发展、以及学习过程等范围提供充分运用的过程。简单的说,感觉统合就是进入大脑的各种感觉刺激信息,在中枢神经形成有效率的组合,并提供充分运用,使个体感受到满足。由此可见,感觉统合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感觉统合这一术语是由Sherrington C.S.(1960),Lasshley K.S.(1960)提出的,并广泛应用于行为和脑神经科学的研究。AyresA.J. 根据对脑功能的研究、Ayres职业治疗及实验的研究结果,首先系统地提出了感觉统合理论(Sensory Integtion Theory,1972)。
二、什么是感觉统合失调?
由于大脑对身体感觉系统所得到、输入的各种感觉刺激信息无法有效的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进行正确的组织和分析,众多感觉信息在不适当的地方流通、作用,以致整个机体不能有效运做并使该个体的认知、活动、学习与情绪发展等出现异常的现象,即为感觉统合失调。
三、感觉统合失调有哪些表现?
1、本体感觉不良,身体运动协调障碍。
本体感功能不足的儿童常表现出穿脱衣裤、扣纽扣、拉拉链、系鞋带等动作缓慢及笨拙;害怕或逃避运动,大运动和精细动作均显笨拙,运动协调不佳,不敢做跳高、荡秋千、走平衡木等活动,活动中常常经受挫折,更无创造力;吃饭时常掉饭粒等; 常常站无站象、坐无坐象,端坐十分困难;写字姿势不正确、速度慢、字迹不规则,阅读跳行、漏行 。
2、语言发展迟缓。
由于控制小肌肉及手眼协调的肌肉发育欠佳,影响舌头及唇不肌肉、呼吸和声带的运动,从而造成发音及语言表达能力不佳.。
3、结构与空间知觉障碍。
其原因主要涉及视知觉问题。一方面可能与躯体感觉过程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有脑半球的功能有关。其表现大多为:对空间距离知觉不准确,左右分辨不清,易迷失方向;视觉不平顺,无法做平顺移动,所以,喜欢看移动中的物体,看书易跳字、跳行,严重者则无法进行阅读,做功课是眼睛易疲劳,造成学习能力的不足。
4、触觉防御障碍。
当外界刺激作用于皮肤时,触觉防御系统就会作出防御性反应(自卫性或保护性防御、辨别性反应)。当触觉神经和外界环境协调不良,会影响到大脑对外界的认知和应变,导致触觉防御障碍(即防御过强和防御过弱)。其主要表现为:其一、触觉敏感的儿童,对外界的新刺激适应性较弱,而固执于已经熟悉的环境和经验上,排斥对新事物的学习与适应,常常胆小、害怕陌生环境、害羞、喜欢粘人,洗头和洗澡等都会反抗;在团体中独占性强,朋友少,常陷于孤独之中;对周围环境信息的过滤、整理能力明显不足而注意力不集中。其二、喜欢某种特殊的熟悉的感觉,如咬指甲或吮手指;讨厌被触摸或拥抱,却喜欢触摸或拥抱别人摇晃;缺乏痛觉,甚至有自伤等行为;味觉异常,容易偏食、挑食;喜欢触摸生殖器等。其三、触觉过分迟钝的儿童则反应慢、身体动作不灵活、手脚笨拙,缺乏自我意识,不敢爬高、无法顺利下楼梯、怕坐旋转木马;重心不稳,情绪特别不安定,无法保护自己;大脑的分辩能力差,发音甚至学习能力也很难发展。
5、听觉语言障碍。
这可能与前庭平衡功能统合障碍有关。儿童在早年的听觉较弱,太大、太高的声音(如环境的嘈杂声音太多、父母经常发脾气或责骂等)都会给儿童在听觉上形成一层自我的保护膜,养成拒绝听别人讲话的习惯,长大后,就会表现出听力不佳或对别人的指令性语言反应迟钝,并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还会表现出语言发展迟缓,语言表达能力不佳等。
6、前庭功能障碍。
地心引力对人类的影响最大。人的翻、爬、坐、站、跑等学习与前庭功能关系密切。前庭功能影响身体和周围环境的协调。由于胎位不正、爬行不足及早年活动不足都会引起前庭功能不足。其主要表现为:其一、前庭讯息处理不良的儿童,视觉很难跟着目标移动,双眼更难由一点移动到另一点;眼球不能平移,常常以跳动的方式抓住新目标,因而在划线、玩球、阅读等方面面临许多困难。其二、前庭神经功能不佳的儿童有的手脚笨拙、容易跌倒、常碰桌椅,甚至害怕行动,其三、前庭系统活动量低的儿童,则喜欢旋转或绕圈子跑、爬上爬下、不安地乱动以及注意力涣散等,其四、前庭感觉不良的儿童常常无法判断距离与方向,在读写数字、字体或偏旁部首时常常读反或写反(如:“25”读或写为“52”、“p” 读写为“b”、“入”读写为“人”等等),在人多的地方容易迷失方向或过分靠近甚至碰撞到他人,而造成人际关系的严重不良,进而使儿童经常遭受挫折、丧失信心,以致阻碍人格和情绪的健全发展。
7、学习困难。 学习成绩差也跟感觉统合失调有关。其表现为:读写时常跳字、漏字、笔划颠倒;眼睛能够易酸,怕数学;不专心,坐不住,上课常左右看等。无法写字,可能与大小肌肉发展不良或手眼协调不佳有关;眼球运转困难,会造成注意力分散和耐心不足。
四、哪些儿童需要做感觉统合训练?
1、触觉、前庭感觉及听觉体系明显有问题者。 2、经常出现同类异常行为、有自伤倾向、自我刺激行为者。 3、操作教具和完成某种特殊目的行动有明显困难者。 4、喜欢独处,无法参与群体游戏和沟通者。 5、对触摸过分害怕或特别喜欢者。 6、对爬高、旋转过分喜欢或过分害怕者。 7、语言发展迟滞者。 8、姿势及平衡感显著不佳,或全身运动机能明显不佳者。
五、感觉统合训练有哪些特点?
以游戏的形式让儿童参加,让儿童感觉训练就如同玩游戏,进而丰富儿童的感觉刺激。但这种游戏活动又有别于一般性游戏。它是训练者根据儿童的感觉和动作发展的不良状况,通过特殊研制和训练者精心选择、调配的器材,以游戏的方式让他们在游戏中进行一系列的行为和脑力活动强化训练活动,使大脑能将训练中接受的各种感觉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并做出正确决策,从而使机体能有效地运做,提高其注意力、自我控制能力、组织能力、概念与推理能力等等,从而克服目前的困难。
听觉统合训练
一、何为听觉统合治疗?
听觉统合治疗是通过让患儿聆听经过特殊仪器调配和过滤的音乐,来矫正患儿听觉系统对声音处理失调的现象,并刺激脑部活动,从而改善患儿情绪、行为,并促使患儿的言语等发育的一种治疗形式。
二、听觉治疗仪由谁发明?
发明人:G.Berard (法国耳鼻喉科医生)。后来被美国引进,批准为DAA(Digital Auditory Aerobice)。
三、听觉统合治疗的范围
四到十六岁的特殊儿童。 1、孤独症(自闭症)。 2、言语及语言发育障碍。 3、学习障碍(阅读困难)。 4、精神发育迟滞(弱智)。 5、多动症。 6、注意缺陷障碍。 7、情绪障碍。
四、听觉统合治疗可能的改善状况
1、对声音的注意力增加。 2、听觉理解增强。 3、社会行为改善:目光接触增多、交流的兴趣增加、适当的社会行为增加、对他人存在的感知和对他人的容忍增强。 4、不适当行为减少:发脾气、冲动、刻板、自我刺激、攻击等行为减少。 5、独立生活能力增强。 6、对日常信息记忆增强。 7、计算能力增强。 8、语言:说话声音增大;说话句子长度增加;刻板语言减少;言语理解能力增强。
言语训练
孤独症儿童在言语发育方面存在明显的异常,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要是难以在社会交往中使用语言,这类儿童各种语言的基础及表达的技能发育不良,在婴儿时期就不会咿呀学语,有的是在2—3岁以前有表达性语言,以后逐渐减少,有的则完全消失,表现为终生沉默不语,或在极少数情况下使用有限的语言。
二、不会用动作或面部表情来表达某种需要和要求,也不会用手势语言,不会理解和运用面部表情,躯体的动作、姿态等与他人交流。
三、语言理解的能力低下,常不能听从指令,不会表达自己的需要、痛苦和不适,对别人的话也没有反应。 四、有语言能力的儿童,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受损,表现在不会主动与人交谈,不会提出话题或使交谈继续下去,对应简单。
五、不会使用代词或代词运用颠倒。
六、有的患儿有相当的词汇量,他们也不能运用词汇、语句来与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
七、约半数以上患儿出现模仿语言、重复的刻板语言。
这些障碍给患儿的学习生活带来极大困难,也影响患儿的社会适应。
我们采用以下方法来增进患儿的言语发育:
1、 动作训练法。即选择适当的运动项目,使孩子运动起来,在活动中边说边做渗透语言训练。因孤独症儿童对语义不太理解,很难把语言和语义联系起来,因此让孩子动起来,给他形成一个音意连接的桥梁是发展语言的良好开端。(ABA训练法)
2、 生活训练法。即把语言溶入到生活的各个环节。一日生活内容很多,从起床到睡觉各个环节都是语言训练的好机会。特别是日常用语的训练,更是靠在生活中训练学习掌握。生活中要带孩子做什么就说什么,做到生活即是训练、训练即是生活。有目的地让孩子说出身边的人和事,先简单后复杂,使孩子的语言循序渐进的发展。
3、 创设语言环境。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可以用看电视、听音乐、讲简单的故事等。让孩子感受语言,并帮助他们把生活中的人和事与语言联系起来,加强他们对语言的理解。万万不能因孩子不愿说话,就放任自流,要尽量启发他们多说话,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4、 游戏的方法。游戏是孩子的好伙伴,对孤独症孩子也不例外,只是他们的游戏要更简单一些。在游戏中可融入一定的言语训练。如玩动物时,模仿动物的叫声,玩开汽车时,模仿汽车声音及售票员讲话等。因游戏很有趣,孩子也就有兴趣去学习,但同一游戏时间不宜过长。
5、 记忆模仿法。这种方法常用于训练简单认知和一些规范性语言。如问“你叫什么名字”?由一人带着说“**”,反复多遍,孩子便记住了回答问题的句式,能脱离他人自己回答。音节由1个字的单音节开始训练。
6、 活动训练法。带孩子到公园、野外等公共场所去,大量地感知事物,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模仿机会,丰富患儿的词汇和生活经验,也会增强孩子对语言理解。只是因为这些孩子主动性差,老师和家长要非常努力、不断地引导他们去认识周围的事物,教他们去表达他们看到、观察到的事物。这样一定会促进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另外,言语训练还可采用阻断去除法、Schuell的刺激疗法、程序介绍法、脱抑制法等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