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培养智障孩子的良好习惯? |
|
信息发布: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9/2/3 11:35:45 |
1、培养习惯要及时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许多习惯都是有它的发生期的。每当出现新的情况,新的活动内容,新的交往方式时,家长和教育者就要不失时机地给以合理影响。例如,孩子断奶后就要注意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从定时定量到吃饭时不跑来跑去,不偏食,不霸食,不挑菜等;孩子和大人同桌吃饭后,就要培养他饭后帮忙收拾饭桌的习惯;在孩子得到一些归他支配的玩具、书画、食品等东西时,就要使他养成用后整齐地放在一定的地点,以及同其它孩子分享的习惯;在孩子长到4、5岁时,就要养成他自己脱及穿衣,洗脸洗手的习惯;在带孩子外出时,就要教他同家人或熟人打招呼,养成讲礼貌的习惯。如此等等,内容十分广泛,如果做师长的对这些日常生活细节不以为然,放任自流,那么,智力落后儿童本身已经扭曲的生理面貌将会和精神面貌一起加深扭曲,后果是十分糟糕的。
2、要注意行为结果对于巩固行为的意义。要使一种行为成为孩子的习惯,就一定要使孩子在完成这种行为后感到愉快。例如,为使孩子养成吃蔬菜的习惯,除了菜本身要做得好吃,在孩子吃下去后,还要给以赞扬,讲几句鼓励的话,抚摸一下孩子的头或吻一下他的脸,使孩子在情感上得到满足。如果想使孩子学会做某件事,家长要及时给以帮助,尽可能使孩子首次尝试取得成功,再加上家长热情鼓励,孩子就愿意一次一次地练下去,直到形成习惯。
3、及时注意改正以往形成的不良习惯。这里极为重要的是要弄清不良习惯的产生原因,把力量放在消除原因上,最好是改变孩子的生活环境或方式,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不良行为上引开。在教育中家长注意强化你希望孩子要作到的行为,而不是强化你不希望他作的事,这样才能成功。例如,孩子不好好吃饭,父母怎么纠正这一不良习惯呢?如果孩子在摇头不吃的时候得到父母关注(如强迫或哄喂),那么结果会起到强化你所不希望他作的事,最后孩子胜利了,以后仍然不肯好好吃饭,相反,如果孩子不吃时,父母当时不要去理睬他,但不可一直不去理他,那就等于跟孩子讲“你多作几次,我还没看见呢”。正确的做法是待孩子平静下来或自己主动去吃饭时再去关注他,我们可以讲故事从正面讲道理,这样孩子会慢慢纠正不良习惯的。一旦孩子出现主动吃饭的好苗头,父母应对孩子给以赞扬,强化你希望他作的事,如此可达到巩固良好行为的结果。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违背了这一教育原则,所以对纠正孩子不良习惯的效果不会太好。
|
|
|
|
|